30岁左右的男人买什么牌子的衣服比较好?

济宁定制衣服的地方-济宁定制西装品牌店地址

你好,我是山宗溪,专注分享最实用最接地气的穿搭~

先不说你要买什么牌子,你得告诉别人你喜欢什么风格的呀?是纯休闲风格的?运动风的?还是商务休闲风的?不同的品牌是有不同的定位的。

之前山山写过一个回答,叫《36岁的男士选什么品牌的衣服比较合适?》,问答的阅读量138万,收藏量710个。里面的品牌基本是我去商场实地转完之后,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写的,算是比较全了,建议你搜来看一下~

这里就放一些简要的,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品牌

massimodutti

它和zara同属inditex集团,是该公司旗下质感、设计、档次都甩海澜之家几条街的高端品牌,男女装都有,平时不打折的时候衣服还真是有点小贵,不太好下手,一套衣服平均下来大概得一两千这样。它每年有两次打折,最大的折扣是在年末,双十一是一次,还有一次是年底清仓,大概是12月份这样。看好的衣服你可以先加购物车,等打折的时候再买,打折价格非常划算,强烈推荐。

COS

hm旗下的高端品牌,个人觉得是有Massimodutti出现的地方就会有COS,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它的定位和价位跟MD差不多的,不过国内的店铺相较MD更少,天猫店也是去年才开的,起步比MD要晚的多。

说说店里的设计吧,非常非常简洁,做工也不错。很适合三十多岁的你(喜欢商务休闲风格的你)。

HAZZYS

这是一个走英伦风情的韩国品牌,品牌商标很好记,是一只头戴皇冠的小狗狗。价位呢自然不是太便宜,但是它的版型设计非常适合亚洲男性的体型,年龄层次也偏轻,我个人是非常推荐你整套购买它的穿搭。因为真的挺好看的~~

男士穿衣搭配确实比较令人头疼!毕竟不是每一个30岁出头的男士都有余力购买N件奢侈大牌,而一般的快 时尚 或国产品牌又无法满足男士们渐渐萌发的“爱美之心”,淘宝上的爆款又容易粗制滥造,很难选到合心意的……

所以今天推荐的几个品牌,严格来说属于“轻奢”的范畴,价位不会像奢侈品一样令人望而却步,但质感和设计做工都完全可以符合这个年龄段男士日常通勤、商务等的需求。

1.HAZZYS

这个牌子来自韩国LG集团,属于年轻的Fashion线,定位轻奢,风格偏英伦,设计上沉稳但不沉闷,是很多韩国上班族男士首选的通勤品牌。

价位上一件质感优越的衬衫在1000上下,一件皮衣折后4000左右,羽绒服在5000。

2.BEANPOLE

上次写女装和包包的时候我也提到过这家,与上面的HAZZYS属于同一档次和价位区间的竞争对手,来自韩国另一大集团三星。

同样的主打都市 时尚 风,英伦风中还融合了一些日韩的亚洲设计元素,很适合上班穿。

3.Massimo Dutti

来自西班牙,Inditex旗下的高端线,补充下Inditex就是ZARA的母公司啦。

之前只了解到他家的女装,其实这个牌子是1985年从男装起家,1995年才开始推出女装,风格以摩登 时尚 、复古休闲为主。

价位上衬衫裤装在500-800元左右,西装大衣皮衣在1000-3000元区间。

4.All Saints

来自英国定位中高端的小众品牌,创办于1994年,起先是做皮衣起家,后来发展为产品有男装也有女装。

因为设计耐看,质感优越,不仅受到英国年轻人的追捧,就连很多明星都是他家的粉丝,不容易撞款。

价位上皮衣在3000-4500元区间,薄款服装也有500元以下的,普通的春秋款衣裤大概600-1500元。

5.J.lindeberg

这是一个1996年创立于瑞典的品牌,一直专注在 探索 时装和运动之间的平衡关系。

他家有成熟的高尔夫和滑雪系列服装,兼顾了 时尚 性和功能性,受到男士们的欢迎。

春秋衣裤价位在500-1500元,冬季皮衣大衣等约2000-5000元左右。

1.看经济状况

2.看穿着场合

3.看个人偏好

谈谈几个熟悉的品牌:

休闲类

Zara:价格适中,都不太贵,更新快,定期换季优惠大,款式较流行,就是做工、料子、细节实在不咋滴。

H&M:比Zara好不到哪去…不推荐

优衣库:做工比上两家好不少,做工较好,料子价格适中,款式较少,年年都那些经典款,经济适用男首选。推荐保暖内衣裤不错,其他中规中矩。

GXG:国内适合年轻人的牌子,较潮,价格有高有低,建议网购,做工可以,料子就不敢恭维,尤其衬衣辣鸡,休闲裤倒不错,推荐棉混聚酯的。

太平鸟:适合瘦子,太修身,和GXG一个级别。最近好像蛮火。

Lacoste法鳄:价格稍贵,就算过季老旧款基本不低于三折。质量好,耐穿,款式经典,推荐Polo衫和休闲裤。建议官网旗舰店购入,定期优惠四折至五折。

布克兄弟:性价比比Lacoste高,虽然牌子识别度不如法鳄,但是质量做工细节到位,低调轻奢有内涵,海淘价格不贵,推荐Polo和衬衣。

李维斯Levis:牛仔类不二之选,价格摆在那,就是经典好穿耐造。找到适合自己体型的系列,尤其牛仔裤牛仔衣,真心不错。

正装类

海澜之家:不想发表意见,你喜欢就好。

七匹狼:好多年前曾经觉得挺经典的,现在越来越差…尤其是料子。

金利来、雅戈尔、劲霸:自己去实体店试试,反正我是不会选。

G2000:曾经的职业装首选,款式经典简约 时尚 ,就是款式更新慢,料子一天不如一天,做工细节还可以,如果不在乎料子和质感,只要样子货,还是可以的。

Fullmonty:网店类的,实体店不多见。正装类性价比不错,尤其衬衣推荐,外套西服也可以,价格适中,但是做工不太稳定,关键看批次和代工厂,更新快,定期天猫店优惠。

柏品By Creations:定位轻奢以上,低价位都是国产的,进口的都贵,料子做工都不错,性价比不高。比Fullmonty高级,当然,价格也贵不少。

GIEVES CHARLES:国产网店精品,手工制作,价格适中,款式可以。部分西服套装做工细节到位,有质感有设计有品位,价格比柏品低价位的差不多,就是服务不咋滴,态度没毛病但效率低,推荐西服套装。

总结下,男人的衣服不像女人,不求款式多样,但求经典质感舒适。一件贵点的衣服,保养到位能穿很久,何必贪图便宜洗洗就变形掉色起球呢?不在多而在于精,男人其实也可以很精致。

第一,休闲商务类:优衣库。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优衣库这个品牌,尤其是对于一些青中年男士来说,应该也都有尝试过这个品牌的服装。而且这个品牌服装在各大繁华的都市购物中心都有店铺,这个品牌的男装种类也是比较多比较丰富的,服装的价格也比较的中肯,有不少适合30岁左右的男士款式可以选择。

第二,HM/休闲商务类。

HM是Hennes&MauritzAB的简称,由ErlingPersson于1947年在瑞典创立,主要经营销售服装和化妆品。目前,H&M的发展惊人,拥有超过3000家专卖店,足迹遍布28个国家。德国是他的最大市场,其次是瑞典和英国。在国内的各大商场应该应该和优衣库并列开店,犹如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开店风格。

第三,zara/ 时尚 休闲商务类。

ZARA这个品牌也是比较受 时尚 青年的喜爱,设计师品牌的优异设计价格却更为低廉,简单来说就是让平民拥抱High Fashion。其次美国的GAP、丹麦的KM也是不错的。

第四,运动品牌

如果楼主比较喜欢 运动风格 ,那耐克/阿迪达斯/李宁/361度/安踏/背靠背/美国的UA等基本上也还可以。

第五,小众潮牌

如果是想找一些 小众的 时尚 潮牌 ,那可以选择一些艺人的孵化品牌,如陈冠希的clot-,李灿森领导的Subcrew团队和、Kevin Poon潘世亨所主理的CLOT是目前华人潮流界当之无愧的领军品牌,日本男装潮牌BAPE,余文乐的MDNS等。

第六,高定品牌

当然,楼主如果觉得以上品牌都不合适,也不妨看看国内一些知名时装设计师的高定品牌,如马可/祁刚/郭培/张肇达(Mark Cheung高级时装订制) /吉承(The wedding by la vie design studio)/马艳丽(MaryMa高级时装订制)/计文波(利郎中国)/王培沂(Alex Wang高级时装订制) /唐唐(薇安嫁衣工房) 等。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选择高定个性时装定制的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时间和银子哦……

有仔细审题,题主老公并不太在意自己的外貌,比较喜欢运动装束。恩恩,所以我做出以下推荐吧,供题主参考。

Y-3

要运动服,又要穿的有型,Y-3绝对是一个好选择,因为山本耀司是Y-3的创意总监,但既然是总监级别,自然更多是在整体设计风格上进行把控。所以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山本耀司是不可能对每一款单品,都亲力亲为的给出设计意见的。所以购买Y-3产品后,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山本耀司的设计,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与一厢情愿,(哈哈,好吧,我不想承认,但我就是这么想的那种人)

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由山本耀司担任创意总监的服装品牌,在整体的潮流感和设计感上,同一价位,同一定位的品牌中,我个人认为无人能出其右。价格上偏高一些,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很是推荐入手一款。还有,有可能的话,还是再来一双武士鞋,一身Y-3不敢说走在 时尚 前沿,但也绝对不会被 时尚 抛下。

Air Jordan

AJ无论打篮球与否,来一套AJ吧。具体说来,相较于Y-3,AJ的款式会更简约一些,运动服嘛,其实款式设计上也就那样子,但相较于阿迪和耐克。AJ倚靠乔老爷子说不尽,道不完的传奇故事与强悍的精神属性。使得整个品牌在运动服之外,有了更多潮流服饰的属性。也是 时尚 与运动得兼的选择。

欢迎关注大萌妹买买买,大萌妹与你分享 时尚 ,有趣,好玩的一切!

你好,我做了8年的服装生意,感觉可以给点建议你,首先没有绝对的哪个品牌好哪个品牌差,也可以更明确的告诉你,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服装也不例外,厂家抄袭模仿大牌,然后商家回家走流水贴牌,把店面装修的豪华一点,logo设计的高大上一点,就给人形成了品牌的感觉,但实际你认识的品牌很少很少,而真正的大品牌,70%是买他的广告费,30%才是衣服本身的价值,根据自己的风格,商务或潮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总之如果品牌可以给你在生活中工作中加分,你可以任意的挑选!而如果仅仅是为了面子,我觉得大可不必!

如果喜欢休闲一点有大gxg、马克华菲、太平鸟、杰克琼斯。如果要商务一点的话有利郎、思莱德、七匹狼等,正装的话就九牧王 劲霸 雅戈尔 报喜鸟等。

海澜之家质量太差了不推荐,男人不能穿太差。

30岁男士适合穿什么品牌的服装?

当今时代,人重衣衫马重鞍,一个青年人必须有一二套象样的服装,出席一些人多的公共活动所必须的,否则肯定会被人私下议论“XX真随便”。那么,什么是象样的服装呢?比方说:

1,香奈尔,CHANEL,法国品牌,号称永远的经奥;

2,路易威登.LV,Louis.Vuitton,典雅巴黎气质;

3,迪奥,Dior,号称法国时装文化的最高精神;

4,范思哲,Versace,意大利语(台湾人叫作“凡赛思”);

5,普拉达,Prada, 时尚 世界的传奇,意大利品牌。

如果你经济尚可,可以购买这几款服装来装装门面,大凡势利人第一眼会看你的服装,鞋子。穿套世界名牌,会被认为有品位,炫酷!当然,你的车子要在中档朝上一点,不能驾很低挡的车,否则是不搭的。另外,你的谈吐别那么地“弱智”,要学习专业知识,学点幽默风趣,否则虚有其表“公鸡好身毛”,也是徒然。人的气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决不是三天二天就能形成的,首先要心术正,心正才能有让人折服的外表,否则,穿着正面,而骨子里透出的是反面形象,别人看了也是别别扭扭,身价也不会高。

另外,国产服装品牌也不错,比方说:

1海澜;2,雅戈尔;

3,红豆;4,杉杉;

5,波斯登;6,济宁如意;

7,太平鸟;8,伟星;

9,巴龙;10,森马。

这些公司生产的服装也很不错,很有派,让人感觉这年青人务实,不浮夸。也体现出年青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精神。如果是我的话,肯定首选购买货真价实的国产服饰。

杰克琼斯,马克华菲,lee.李维斯,md,tommy,卡宾,阿迪达斯,耐克。

为什么没人说优衣库呢,衣服都很舒服啊!

建国时到现在的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这位***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改革开放30年前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说一说我家在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下)

前天我讲了我们家在改革开放前,吃的方面状况如何。今天再抽点时间说说其他几个方面。

再说说“衣”。

那时候都是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一身新衣服穿,一年就这么一身。因为每人每年就那么十几尺布票,从内衣到外衣,从床单到被面,统统要靠这点布票支付。你怎么可能总有新衣服穿呢?

现在,下一代的孩子们看了当年我们这些人的老照片,都感到困惑不解,都说你们当年的衣服怎么都那么肥呀?套在身上跟面口袋似的,多难看呀。难道那时候的裁缝都不会剪裁合身的衣服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一套衣服夏天当外罩,冬天还要套棉裤棉袄,当然要尽量做得肥大些。哪里能像现在一样,不同的时令,不同的场合都有相应的衣服来配套。

因为那时候衣服少,一套衣服要穿很久,所以就容易坏。坏了就只好补一补,因此,那时候,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很常见的。因为这个,任何碎布片便都是有用的,都会被人们精心地收藏起来。前些年,我们搬家,还翻出一大包碎布片,都是我妈当年积攒的。

再说说“住”。

我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我父亲他们单位有五千多职工,级别比我爸高的,条件比我爸困难的,比比皆是,而工厂盖的家属楼数量极为有限,根本就轮不到我爸这里,结果他俩就迟迟无法结婚。后来,有一户老职工分到了新盖的家属楼,腾出了两间小屋,这时,工厂才分给我爸一间。

这房子是当年张大帅那个时候盖的,是两层的老式圈楼,哈尔滨的老房子基本都是这样。分给我家那一间面积只有七平方米,我父母就一直住在这里,生下来我们兄弟两人,我们一家四口在这七平方米的小屋里一直住到1982年,我爸他们单位才又分了一套家属楼的住房给我家。

要说当时我们家的条件还绝对算不上最困难的。我们的邻居夏伯伯家只有一间十五米的房子,屋子里挤着两对小夫妻。他们怎么住呢?他家屋子里搭了吊铺,大儿子夫妻俩住在吊铺上;屋子里再拉一道帘子,帘子这边是二儿子夫妻俩,那边是他们老两口和没结婚的三儿子。这种三代同堂、几对夫妻共一室的现象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比皆是,毫不新奇。

我们家和夏伯伯家的房子好歹还叫个楼房,还有个房子的模样。但是当年还有很多“干打垒”的房子,那也住了很多人家的。

所谓“干打垒”房子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坑,深约一米左右,然后用黄土拌上草棍做成土坯,拿土坯当砖,在坑上垒墙。之所以要挖坑,是因为这土坯不能垒太高。屋顶则是茅草的,像杜甫草堂似的铺上好几层。这样的房子完全就是猪圈的水平,但在当时却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住在这里面。

这种房子还有个别称,叫“三级跳”。因为这种房子的特点是:院子比马路低,屋子比院子低,从马路走进屋子,要连降三级。一旦下大雨,你就看吧,家家户户都要抗洪,都要在自家门口垒起沙包防止雨水灌进家里。

现在有些左派人士硬说什么当年家家都有房子住,比现在要好。我呸,说这话丧良心啊!

说了“衣食住”,这“行”的方面没什么好说的,我就说说当年我们家有什么财产吧。我家当年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块一百八十元的瑞士产罗马牌手表,那是五十年代,我姥姥家买的,后来当陪嫁,来到了我们家。这块表现在还在,成我们家的文物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辆哈尔滨当地产的孔雀牌自行车和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都是我父母的单位分工业券,抓阄抓来的。另外还有一台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打开之后要预热半天才出声。这些东西现在都已不见了踪影。

以上就是我们家当年所有的财产。当年我母亲身上唯一的配饰就是那块罗马表,戒指、耳环、项链,一样也没有,化妆品除了雪花膏之外,也是一无所有。

从我记事起,家里一直就是这么穷,毫无变化。而1979年正式开始改革开放,不过两年多的时间,我家就买进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价值400多元。这种巨大的反差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神奇魔力。

今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听我们讲起过去的年月,都表示难以置信,觉得我们是在给他们讲童话。他们都要问:这样的日子,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呢?

是啊,怎么活过来的呢?连我都想不起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了,反正稀里糊涂地就这么过来了。不过,要是让我再来一次那样的生活,我是绝对活不过去了。

现在,有些左派人物天天嚷着,要回到那种年代去。我是绝对不会容忍的,用句时期时髦的话来说,那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哪怕拚了这条命,我也绝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这位***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板书)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板书)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板书)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板书)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板书)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板书)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板书)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五一”假日旅游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