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民族服装定做-石林民族衣服
云南石林是哪些电视剧的取景地?有何特色?
云南地区是很多人旅游的首选地,云南的大理,丽江等城市每年的游客也非常多。因为当地的景色非常好,所以有些电视剧在取景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选择云南,例如云南的石林就曾经被当做《庆余年》这部剧的采景地。这个剧当时在拍摄的时候,取景的地点,包括里面的剧情和服装都受到人们的夸赞,海棠朵朵和范闲初次相遇的地方就是在云南石林拍的,当时旁边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而且里面就像是迷宫一样,让人们的印象非常深刻。
云南石林位于云南昆明市的彝族自治县里面,这里的景色非常奇特,并且非常具有民族风情。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石头也被人称为是天下奇观,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鬼斧神工。不仅仅是《庆余年》,很多电视剧其实都有在这里取景过,这也是昆明地区比较标志性的一个景点,每位游客去了之后都为之震撼。
云南石林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里面有很多的石峰,也有溶洞,石头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例如剑状、蘑菇状等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专家们来到了这里,能够研究到地球形态的变化,能够看到地球近3亿年来的沧海桑田。在三亿年前的时候,云南石林还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但是经过各种地质运动之后,这里变成了陆地,这里的石灰岩也变成了石林,所以非常具有研究意义。
云南石林的景区一共可以分为5个部分,大石林,小石林,还有万年林芝以及步哨山和李子园菁,还有很多可以打卡的地方,游客买来到这里能够拍照。云南石林的风景区是1931年建立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之后,这里已经成为了国家排名前几的名胜风景区。喜欢拍照的人可以到这里去拍一些很有中国风味道的照片,例如穿一身英姿飒爽的服装拍出女侠的感觉。
云南少数民族男子服饰有哪些?
一、 彝族
传统的滇南彝族服饰,男子各支系大同小异,一般头绕玄色盘头,上身穿 镶边的偏襟或对襟紧身上衣,扎腰带,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裤,外面披宽大的毛织披风,彝语称"瓦拉"。
妇女的服饰则多用大色块组成,色彩对比鲜明,绚丽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领窄袖,外罩绿边背心,下身穿拖地长的白褶长裙或大裤管裤子。裤饰虽多为大裤管,但其中又分盖膝和盖躅两种,如聂苏支系的多为盖膝的大管裤,裤带是一条约丈许长的两头有刺绣且饰以流苏垂缨的花布巾,用中部从腰际绕过一圈,打结后将有刺绣的两个尾角如翅似的露于臀后,很是美丽。在妇女的打扮中极为重要的是围腰,其形状是凸字形的,中间镶有四方形腰芯,周围用彩丝线刺绣着各种彝家喜爱的花草,整块围腰色泽鲜艳,耀眼夺目,美观大方。妇女头上戴鸡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鸡冠的形状,再用1200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啼鸣的雄鸡。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对青年恋人在森林中约会,遇上森林魔王,正当魔王欲加害于青年人时,雄鸡啼叫驱走魔王,此后,佩戴形似雄鸡的鸡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镶绣的银泡则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于用蓝靛染衣,各家屋前种有蓝靛,用其叶子放入缸内加水一泡即成蓝色。哈尼族分布地区较广,各地服装均有不同,以妇女的最为突出。常见的是右衽无领短上衣,短裙,同时小腿上系膝裤,穿布鞋,头上戴头帕,用银币等做成装饰。红河等地的哈尼妇女则喜欢穿裙子,在衣服上镶上银质装饰,走路时发现叮叮当当的声音,悦耳动听。碧约人则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现仍保留一种古老的妇女头饰,未出嫁的女子头戴青布圆帽,圆帽质料是用传统织布染上青色加工制成的;出嫁后头饰便换为一块长一丈左右的宽六寸的黑或蓝色棉布包头,这块布缠头时高出头顶五寸左右,折叠成梯形状,头顶上还别一把梳子作装饰。
哈尼男子的服装大多相似,为穿右襟或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头上缠黑布包头。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装也不相同,主要差别表现在颜色、式样、花饰镶边部位等。苗族服装可分为裙类和裤类,湘西贵州松桃一带多为穿裤,衣袖和裤边镶有花饰,衣领周围有花边称"托肩";云南一带的苗族大多穿大领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装和盛装,便装较素净,盛装衣服边上绣有花纹,同时拥有多种装饰。便装衣裙不绣花,染成藏青色,朴素大方,其腰带用自织的花椒布做成,裙为白褶裙,长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绣花,裙围有两块,分别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后面,前一块素净,后一块下摆镶有宽约三四分的花边,用彩色丝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绑腿。盛装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缎子作面,布作里,两袖下摆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下摆用缎子作底,绣以彩色花鸟虫鱼等纹样,绣衣用绸缎子作底,多为绿色,以彩色丝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贴在上面,其边用细丝线缝合。
蜡染桃花是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每个女子七八岁就学会刺绣桃花蜡染。蜡染是用蜡刀把蜡涂在布上制成图案,浸入蓝靛缸内染好后脱去黄蜡使其现出白色花纹而成。
四、 白族
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青年妇女多穿黑色丝绒或灯芯绒的小褂,雪白的衬 衫,蓝色或白色的宽裤子,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并喜好在褂子右边挂上串银制的三须或九须,脚上穿着绣花的白布鞋,头上戴的帽子,绣着美丽的花,垂着长长的流苏,被喻为"风花雪月"帽,映射着大理四大著名风景: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带的白族妇女穿对襟上衣,前短后长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块素色或绣花围腰,佩戴银饰,足穿绣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对襟上衣,长裤,外加黑色短坎肩,缠包头。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带傈僳族为例,妇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袭至脚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为黑蓝两种棉布或自织的白中夹麻的细麻布,裙下部用线条或图案花装饰一圈。妇女双手戴竹藤或金属制的手镯,胸前带贝壳、玻璃料珠制成的胸饰,头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较小的红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条,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顶部用贝壳或白料块串成条,横排两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属圆珠串起作装饰,而帽的后部则空着,整个帽子由串串红白彩珠相串,加上闪光的金属片犹如一件工艺品。此外傈僳族妇女还习惯于肩上挂一个红白黑等碎布相拼并绣有图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浅色右 衽交领长袍和长裤,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妇女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身穿宽大的长裤,头裹一丈多长的头巾,头巾的一端垂及腰际。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装新颖别致,青年男女喜欢裹戴黑白两种颜色的包头,对比鲜 明,耳上戴着大耳坠,脖子挂着银亮的项圈,上身习惯穿侧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蓝色或黑色,裤子较短,肥阔宽大。女子多不留头发,剃成光头然后用黑布裹头,主要是表示对佛爷的尊敬,上身多穿紧身短衣,也是蓝色或黑色的,下穿长裙,裙子的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红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红黑相间的颜色,花德昂则镶有四条白色带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宽的红布相饰,黑德昂所穿的黑统裙上织有几条深红色的布带,其间又衬夹着几小条白色带子。
九、 纳西族
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 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
十、 基诺族
云南景洪市山区的基诺族,男子衣着以无领对襟短衫、长裤为主,扎宽布腰带。女子的服装颇具特色,上身穿宽袖对襟短衣,衣襟合缝处夹一块方图案,绣上美丽的几何图案,精巧护胸,上衣的领口袖边衣襟肩部等处加以边饰,下身多穿黑色合缝短裙,在身前折合,裙长仅过膝,用红布镶边,小腿缠有裹腿,头上戴着用布缝制的浅颜色的尖顶头帕,基诺妇女服装颜色多用蓝黑红白等作基调,活泼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带,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穿撒腿长裤,用黑布包头,扎布腰带,腰间挂一把长刀,肩上挎一个自织布包。
女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条纹装饰,衣服颜色多用红蓝及黑色,习惯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许多藤圈,喜戴大耳环、项圈以及各种料珠,头上扎发带。
云南石林糯黑村,民族底蕴超浓厚,体验彝家撒尼美食的好地方
糯黑村是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这里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像密枝林,这个地方只能是男人进入,女人禁入的一个地方。
通俗来说,现在的密枝林是男人在家庭生活中闹别扭,进去里面吐嘈的一个地方。
进入密枝林可以看到各种参天的大树,传说的密枝神就住在里面,村里每年也会举办密枝节来祭祀密枝神。
撒尼先人崇敬自然,林神、地神、祖神三神合一为密枝神,是诸神中地位最高的神。
密枝林自然奇观 古树苍天、一树成林。糯黑村现在有高森林覆盖率,人与自然相亲相融,先古的自然崇拜演化为今天的生态文明。
村中还有一个小型的民族博物馆,里面展出一些撒尼先人使用过的物件,像鼓。
狮子面具
这个毕摩(祭司)的文字,毕摩是以前村里最懂传统文化的人,可以唱诵叙事长诗,能讲民间故事,有些毕摩还懂草药,还可以帮病人冶病。
老虎面具
撒尼人中年妇女服饰展示,还有他们的头巾,腰带等都刺绣上精美的图案。
撒尼年青女性穿红色为主,区别于中年妇女的深蓝服饰。
村中的杮子树挂满了红色的杮子。
石林糯黑石头寨的最具彝族 美食 文化特色的撒尼风味餐源于撒尼民俗风情,取材于当地原汁生态食材。
石林彝家撒尼腊肉不是太咸,因为石林地区气候凉爽,平时吃不完的猪肉用盐腌制,挂在房梁窗下,自然风干。吃们吃到的腊肉完全没有烟熏味道,清香可口,油而不腻,肥肉白,瘦肉红,色香味俱全。
其中焖土鸡是非常好吃的一道特色菜。因为石林的走地鸡个体较小,肉香而不易煮烂,所以加入辣椒、花椒、八角、腊肉、草果等暴炒后加水熬煮,嚼劲十足,唇齿生香。
而土鸡蛋炒辣椒,也是一道佐餐的佳品。鸡蛋色泽金黄,口感醇厚,放入青椒大火炒制,入味好吃。
下酒小菜,花生和核桃干。
用当地放养的黑山羊的奶,制作出来的乳饼,不过味道比较特别,我广州人吃不惯,所以没有拍。但当地人都说吃起来很香,他们将乳饼烤到两面都焦化了,才吃的。
红心番薯
世代居住在石林的撒尼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转化过来的,所以也带有游牧民族的遗风,例如大碗喝酒的习惯。黑山羊是本地特有品种,它肉质细嫩,香而不膻,常连皮切成一整块,以大铁锅熬至熟后捞出冷却, 羊杂和羊肉一起切成带皮薄片加入原汤煮开即可食用,这锅山羊里面有羊肚、羊肠、羊肺、羊肉,羊不腥,配以用干辣椒面、葱、花椒面、盐巴、薄荷等调制而成的醮水食用,其汤色白味鲜,羊肉酥而不烂,回味无穷。
一桌彝族宴,有至少8个菜品。有腊肉、黑山羊、猪肉等,种类很多,非常丰盛。吃完后,再吃点本地的蔬菜、土豆、花生、番薯等,开心极了。
还有云南石林山多林密,野生菌资源丰富,所以的山珍也是必尝的。我们晚上还吃了鸡棕菌炒牛肉、据说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野生菌吃,然后秋天是吃菌最好的时候,品种那个时候也最多,我们晚上吃的鸡棕菌味道鲜香可口,不错的一次 美食 体验。
还有撒尼人是吃玉米饭的,他们的米饭中,都会将玉米粉、荞面、麦面等面粉,加水后用手搓成小颗,与米饭一起蒸熟食用,原先只是因为饥荒所发明的一种说法,现在因为风味独特,营养 健康 ,所以也成了 健康 食品了。
乡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彝家菜肴还是民族服饰都让这次体验近乎完美。
店里的少数民族服务员都是本地人,她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民族优势,唱歌跳舞,做民族特色菜,从内到外,从厨房到舞台,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统统展现出来。
例如上图的店长,他的耳饰是不是很特别,据说是老鹰的爪子制作的,你看出来了没有?
糯黑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文化传承点,席间,村中的阿诗玛们为我们轮番表演她们的歌,都是用土话来唱的,很有很有风情。
结束后,还有篝火晚会。就是一起跟着阿诗玛跳大三弦舞,小伙伴们跳了两圈就累趴了,被调戏道,跳大三弦舞是要找对象的喔,才跳二圈,怎么找对象呢,哈哈。
小贴士:
糯黑石头寨地址: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
交通距石林风景区25公里,需打车前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